以案说险丨警惕“高收益保险”陷阱!口头承诺不可信

案例简介 林女士投保某长期人身险数年,按时缴纳保费,某天,她接到自称保险公司“高级理财顾问”的来电,对方称其现有保单收益低,推荐一款“内部高收益人身保险理财产品”,宣称保障高且年化收益率达8%,远超市场水平

admin

案例简介

林女士投保某长期人身险数年,按时缴纳保费,某天,她接到自称保险公司“高级理财顾问”的来电,对方称其现有保单收益低,推荐一款“内部高收益人身保险理财产品”,宣称保障高且年化收益率达8%,远超市场水平。经对方反复劝说,林女士动了心,随后被邀请至一处看似专业的办公室面谈。对方出示伪造的保险合同样本、内部文件(盖有假公章),还以“老客户都买、收益可观”为由打消其顾虑。最终,林女士按要求将30万元(含退保保费及额外积蓄)转入对方指定的个人账户,而非保险公司对公账户。转账后收到的电子“保单”格式、内容疑点重重,她致电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核实,才知“高级理财顾问”并非保司工作人员,保司也从未推出该产品,自己遭遇了诈骗。

案例分析

1.不法手段剖析

不法分子假冒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伪造保险合同和公司文件,误导消费者购买虚假的保险产品。同时,诱导消费者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迅速转移资金,实现非法占有。

2.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这个案例中,不法分子的行为符合非法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他们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林女士的钱财,给林女士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消费者提示

1.核实身份与产品真实性

接到任何关于保险产品推荐或变更的信息时,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或官方APP等正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及产品的真实性。要求对方提供真实有效的工作证件和相关产品的官方介绍资料,不要轻易相信对方口头描述和展示的未经核实的文件。

2.关注资金流向

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确保保费是转入保险公司的对公账户。正规的保险公司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费的收取和管理都有明确的规范流程。如果对方要求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或其他不明第三方账户,这是明显的风险信号,消费者应坚决拒绝,并立即向保险公司或相关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3.理性看待收益承诺

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对于那些承诺过高收益、“保本保息”的保险产品宣传,消费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诱惑。要明白,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不存在无风险的高额回报,如果遇到此类宣传,很可能就是非法金融陷阱。

(供稿人:高坪支公司赵培)


本文地址:http://www.nanfangtoutiao.com/shangjie/8621.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南方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相关阅读
admin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