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麒麟舞里的“传承密码”:广财学子助力非遗“舞”出新章

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 “百千万工程” 关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号召,推动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高质量发展,2025 年 7 月 11 日,广东财经大学红韵客风实践团走进深圳市坪山区光武堂。围绕 “麒

admin

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 “百千万工程” 关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号召,推动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高质量发展,2025 年 7 月 11 日,广东财经大学红韵客风实践团走进深圳市坪山区光武堂。围绕 “麒麟舞文化传承” 主题,实践团与省级非遗麒麟舞传承团队展开深度对话,深入挖掘麒麟舞的 “武” 脉与 “文” 魂,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的当代实践,在 “百千万工程” 的时代坐标中在时代坐标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路径。

溯源——医舞共生里的百年传承密码

踏入光武堂中医跌打馆,墙面上糖尿病烂足的康复对比图与角落斑驳的麒麟头道具形成奇妙呼应。传承人黄师傅指向墙上的皮肤外科诊疗法展板,为实践团揭开 “医武共生” 的传承密码。展板上,糖尿病烂足患者结痂的脚趾特写、带状疱疹患者康复前后的背部影像,清晰呈现着中医外治的临床成果。谈及这些公益诊疗案例,他笑着解释:“我们靠中医义诊攒下口碑,赚的钱都反哺给麒麟舞传承。”此外,这支队伍不仅曾与黄飞鸿传人合拍武侠电影,更作为中国唯一代表登上成都国际非遗文化节舞台,让客家麒麟舞的文化脉络,在医武交融的叙事里愈发厚重。

图为黄师傅为患者进行诊疗

访谈伊始,传承人娓娓道来光武堂麒麟舞的起源,其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山西五台山竹林寺,少林寺挂单高僧“三达祖师”将螳螂拳与宫廷麒麟舞巧妙融合,创造出 “亦舞亦武亦医” 的独特艺术形式。作为东江流域 “东麟西狮” 民俗格局的核心,麒麟舞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更暗藏客家人的处世哲学 —— 两村麒麟相遇时,“低首为礼,高抬则争” 的默契,将礼仪与信仰熔铸为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的文化基因。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让麒麟舞在客家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坚守——传承路上的困境与担当

谈到传承现状,传承人坦言:“曾有一拨三十余个孩子来学,最后只剩五人坚持。”快节奏时代下,扎马步、练采青等基本功训练枯燥又辛苦,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分散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孩子们初见麒麟舞觉得帅气,以为很简单,接触后才发现要从最基本的马步练起,很多人因为畏难很快就放弃了。”武馆坚持“有教无类”的免费传统教育方式,不收学费,仅靠中医馆义诊与商演收入补贴道具、场地开支,“一套麒麟头动辄万元,政府补贴一年才一万多”。这句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传承人为守护承诺付出的负重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麒麟舞传承人

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麒麟舞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传递处世之道与人格修养的精神载体。传承人谈及教学时反复强调:“教麒麟舞,从来不只是教动作,是教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客人来了要斟茶,长辈说话要倾听,做事要先想会不会影响团队。” 那些曾调皮捣蛋的少年,在马步的煎熬与采青的协作中慢慢懂得,扎稳马步如同做人要脚踏实地,团队配合里藏着 “低首为礼” 的谦和,而每一次对传统仪轨的恪守,都是对 “守诺、担当、谦和” 的精神淬炼。正如武馆墙上 “以武修身,以医济世” 的家训,麒麟舞的一招一式里,早已刻进了客家人对 “文武相济、德艺双馨” 的毕生追求。

破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面对数字化浪潮,光武堂正在探索传统与科技的融合路径。传承人介绍团队目前在引入可穿戴设备记录系统,通过全身传感器精准捕捉动作数据,形成标准化电子档案。“全身传感器像电子版武功秘籍。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麒麟舞的动作数据可追溯、可传承。”未来,异地爱好者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照数据自学,实现“线上+线下”双轨传承。

创新不止于此。光武堂正计划与街舞协会跨界合作,用街舞形式演绎麒麟舞,让传统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活力。同时,团队常态化走进校园、社区,通过 “非遗微课堂” 和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触摸麒麟头鬃毛的质感,感受 “扎马步十分钟即汗流浃背” 的基本功淬炼。

图为麒麟舞演绎走进校园

接力——青年视角下的传承新篇

在与光武堂的深度对话中,实践团成员不仅记录传承故事,更亲身参与其中。访谈间隙,成员尝试模仿 “低首为礼” 的礼仪动作,因腰腹发力不当险些踉跄,切身感受到 “每个动作都蕴含武术功底” 的深意。团队用镜头捕捉传承人演示的一帧帧瞬间,当天拍摄的 3 分钟短视频通过实践团账号发布,2 小时内获千次播放,网友纷纷留言 “想了解更多麒麟舞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捕捉传承人演示瞬间

为助力麒麟舞在新时代焕发更多活力,团队计划整合访谈素材,制作 IP 与纪实短片,通过学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让更多同龄人看到非遗背后的坚守与创新。“所谓传承,就是有人把苦难熬成光。我们年轻人能做的,就是让这束光被更多人看见。” 实践团成员梁爱诗的此番感慨,被用作团队纪实短片的旁白,与光武堂墙上 “以武修身,以医济世” 的家训相互映照,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图谱。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光武堂的继承之路

“百千万工程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而这份土壤的养分,正源于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 —— 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活态传承,在创新发展中筑牢文化自信。”突击队指导老师吴春苑表示,团队将联动坪山社区开展麒麟舞体验活动,把 “中医义诊 + 武术教学 + 麒麟表演” 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基层阵地,让麒麟舞在 “百千万工程” 的助力下,从武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这份跨越百年的文化基因在青春接力中持续焕发活力。这既是 “百千万工程” 赋能基层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对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的具体回应。

通讯员:何晓淇、梁爱诗


本文地址:http://www.nanfangtoutiao.com/shangjie/8440.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南方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相关阅读
admin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