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临川四梦传新韵”实践团:以青春唱响戏曲新声

2025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柯军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

admin

  2025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柯军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总书记的赞许,承载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殷切期望。

  受此鼓舞,东南大学“临川四梦传新韵”实践团围绕汤显祖逝世 410 周年的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实践之旅。暑假期间,实践团多次组织学习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指示精神,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肯定与指示,并通过课程研发、线下实践、实地探寻等,让古典戏剧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交出了一份青春答卷。

以课为舟:打造“临川四梦”的当代课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的至情故事,如何让当代人共情?实践团循着“由思入行”的路径,精心编撰《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教育实践应用系列课程》教案9712字,共四个单元,将晦涩的古典戏剧转化为可感、可学、可体验的生动内容。

  课程以“临川四梦”为核心脉络,拆解经典内核:从《牡丹亭》的生死至情中提炼“唱念体验”,让学生触摸爱情与自由的力量;将《南柯记》的浮世寓言转化为思辨话题,引导青年思考人生价值;用《邯郸记》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启发对现代功利现象的反思。同时,课程创新融入角色扮演、创意工坊等形式,当课堂变身“牡丹亭台”,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古籍文字,而是能走进日常的美学体验。这份成体系、多模式的课程方案,不仅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更已服务于南通线上线下课程开展,惠及约500人次,让“临川四梦”的精神谱系,通过课堂传递给更多人。

实践落地:让文化传承走进童心与故地

南通校园:非遗体验点亮童心

  带着教案,实践团走进南通海门区常乐镇麒麟小学,对麒麟小学的三个年级展开了宣讲,开启线下传承之旅。

  刘梓渝同学将精心设计的两项昆曲非遗体验项目带入校园,让小朋友们在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动手初步体验昆曲服饰与道具的美轮美奂。在制作团扇的环节,孩子们按照说明书上的内容小心翼翼地尝试编织。一捆捆光滑的竹条摆在桌上,实践团成员们在孩子们中间穿梭,指导着他们将竹条交错编织,形成扇面的骨架。阵阵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对昆曲的热爱正在悄然生长。

  除了制作团扇外,马希兴同学还给同学们仔细演示了螺钿的制作过程。孩子们好奇地触摸华美戏服上细腻的苏绣纹样,小心翼翼地为手中的螺钿绘上缤纷色彩时,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绮丽故事与美学密码,便悄然在他们指尖与眼眸间苏醒。麒麟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赞叹连连,纯真的眼眸中透着对昆曲的痴迷与沉醉。

  文化传承的薪火,在求知的目光与实践的欢笑中,获得了最生动、最具希望的注脚——它印证了,再悠远的文脉,当它真正被看见、被触碰、被体验,就能在童心世界里焕发新生,滋养出未来无限的可能。

赣浙寻根:触摸汤显祖文化的脉络

  8月30日至31日,实践团走进江西抚州,循着汤显祖的足迹,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探访。

  在汤显祖纪念馆与抚州市博物馆,大家通过古籍善本、珍贵文物和多媒体展陈,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与“临川四梦”的艺术成就:动态投影再现《牡丹亭》的唯美意境,互动展台勾勒《紫钗记》的故事脉络,而《邯郸记》《南柯记》的实景塑像,则让人物的悲欢离合跃然眼前。那一刻,队员们仿佛与汤公隔空对话,体悟昆曲“至情至性”的精神内核。

  在汤显祖家族墓园,肃穆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文化积淀。汤显祖家族墓园位于江西抚州文昌里灵芝园,2016年被发现。墓园内共有42座明清墓葬,含汤显祖及其六代家族成员墓葬。出土6方墓志铭,对研究汤显祖及明史有重要意义。正是这片土地与家族血脉,孕育了汤显祖“情至理还”的思想根基,为《临川四梦》奠定了深沉的精神底色。

  中国戏曲博物馆里,典雅的昆曲戏服、工尺谱与舞台遗存,成为数百年戏韵的鲜活见证。离馆后,实践团又走进汤显祖大剧院,与工作人员交流剧院的发展与“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的盛况,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结束抚州行程后,实践团抵达浙江遂昌,走进汤显祖纪念馆与地方剧场展开调研。这里的展陈突出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以沉浸式场景再现《牡丹亭》,营造出“人在戏中,戏在山水”的氛围。遂昌的汤显祖纪念馆,尤重汤显祖文化与昆曲艺术的大众化传播——它以鲜活的形式打破认知壁垒,让经典走出书斋与戏台;而这种跨地域、多视角的观察维度,更串联起文化脉络的不同侧面,助我们得以更立体、更全面地读懂汤显祖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本次行程中,实践团采集影像资料百余张,系统整理了丰富的调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队员们在与文化遗迹、历史人物和当代表达的深度对话中,逐步认识到临川文化的生成脉络与现实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再发现,更是对非遗活态传承路径的深入思考,凸显了青年学子在文化研究与传播中的独特意义。

成果丰硕:以青春之力,传文化新声

  经过数月实践,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宣传覆盖广泛:线下走进大中小学、老人家中,覆盖南通市少年儿童200人次、老年人50人次;线上打造新媒体矩阵,发布文字科普推送50条、科普视频微课10节,全平台覆盖超过1万人次,让“临川四梦”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理论成果扎实:产出《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教育实践应用系列课程》教案9712字,共四个章节,成为文化传承的“实用手册”;调研整合的笔记、短视频、实践报告,覆盖戏曲文化常识、戏曲历史、汤显祖生平、实地考察记录等多项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实践经历丰富:团队足迹遍布南通、江西抚州、浙江遂昌多地,开展多维度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在南通,深入海门区常乐镇麒麟小学,通过团扇竹编、螺钿绘制等非遗体验项目,将“临川四梦” 文化融入校园实践;在抚州,走访汤显祖纪念馆、抚州市博物馆、汤显祖家族墓园及中国戏曲博物馆等,通过文物观摩、多媒体互动、墓园凭吊,触摸汤显祖文化脉络;在遂昌,调研当地汤显祖纪念馆与地方剧场,对多地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梳理与深度对话。

传“四梦”新韵,续文化华章

  从课堂教案的字斟句酌,到校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抚州故地的历史寻根,到线上平台的广泛传播,“临川四梦传新韵”实践团的每一步,都饱含着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               

  汤显祖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一出自《牡丹亭记题词》的经典哲思,正是“临川四梦”的灵魂内核。如今,东南大学“临川四梦传新韵”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让这份“至情”跨越时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挖“临川四梦”文化内涵,用多元创新方式活化古典戏剧,吸引更多人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何以中国”的文化底气与魅力,让昆曲雅韵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文案 \ 王明慧 陆子萌 郑景秋 刘梓渝

图片 \ 刘梓渝 唐鹿 郭静雯

排版 \ 柴雅馨


本文地址:http://www.nanfangtoutiao.com/shangjie/8610.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南方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相关阅读
admin
最新动态